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践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引导立达学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特举办上海立达学院2025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比赛介绍
01 竞赛时间
2025年3月
02 参赛对象
在2025年6月1日之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在校专科生、本科生。
03 参赛类别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分为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5个组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科生。
(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分为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5个组别,调查报告类参赛作品每篇不超过15000字。
(三)科技发明制作:分为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5个组别。其中,科技发明制作(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科技发明制作(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必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者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2)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必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3)新药物的研究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 证明;
(4)医疗卫生研究必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5)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必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04 申报范围
(一)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25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者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者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科生或者硕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二)论文类作品第一作者必须为申报学生,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论文评比中获奖的论文为重点申报对象;已经申请和获得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科技发明制作为重点申报对象,第一申请人必须为申报学生。
(三)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四)鼓励各学院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队。
05 竞赛安排
(一)报名及院级初赛(3月17号前) 报名参赛者填写《上海立达学院202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见附件1)、作品成果(申报书和作品均为盲审材料,不得出现学院、作者、指导老师相关信息)各3份,申报书和作品分开装订。各学院统一收集作品进行初赛,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综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将择优推荐符合参赛资格的初赛作品,并于将申报书纸质版(附件1),报送至校团委,逾期不接受个人补报,同时上传电子版材料(含初赛作品、申报书和汇总表)。
(二)校级复赛(暂定3月19号) 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大赛规则对作品进行盲审,并公布通过决赛名单。
(三)校级决赛(暂定3月21号) 进入决赛的作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提高,使作品更符合比赛要求。专家评审委员通过集中评审、公开答辩等形式对作品进行最终评审,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并设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
报名指南
有意参赛同学请扫码加入微信群: